-
普魯斯特遺作即將出版
據《衛報》2月16日報道,法國出版社Gallimard宣布,將于3月18日出版這位偉大的法國作家未曾出版的遺作《七十五頁》(Les Soixante-quinze feuillets)。
-
讀短篇就像抽盲盒?
作家汪曾祺曾打過一個比方,他把長篇和短篇分別比喻為“蟒蛇”與“蚯蚓”——前者看上去龐大,后者雖小但善于松土。
ZUO JIA YIN XIANG
01獻給塞爾努達的一朵玫瑰花
塞爾努達的詩歌像是愛情、理想,以及人們精神世界虛構出的一切美好事物那樣,魅惑、迷人,卻以物質的、實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醒我們現實世界的不完滿,同時又賦予我們重新審視現實世界的敏感眼光。
02胡安·魯爾福:寫作是他對抗孤獨的唯一方式
魯爾福在他為數不多的幾篇回憶文章反復言說著孤獨。他說,孤獨迫使他寫作,也是孤獨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喪失了寫作的沖動。他也言說憂慮,當他寫《佩德羅·巴拉莫》時,他只是想擺脫一種巨大的憂慮。因為寫作是一件真正痛苦的事情。
03 薩義德:一名不成功的小說家
1987年,薩義德終于再次提筆,開始創作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有關背叛的政治驚悚小說。故事發生在1958年的貝魯特,“充滿了間諜活動,非常像約翰·勒卡雷的小說,”布倫南說,“圍繞著美國的入侵與參與其中的不同力量的政治陰謀?!?/p>
04巴別爾:哀婉的神學
巴別爾,與布爾加科夫、扎米亞京等俄國作家一道向我們證明,神學傳統并未被暴力完全摧毀。盡管自現代以來,神學總是身處被動的、被否定的位置,但其哀婉之中所生發出的救贖力量卻能超越消逝之無情。
《背叛》:“這本小說無疑將成為一部經典”
《背叛》諷刺的不只是白人,還諷刺黑人自己,諷刺黑人知識分子。也就是說,所有的好的諷刺,它諷刺的對象是在我們內部,而不是說諷刺一個他者。諷刺他者,那是一個比較低級的或者失效的東西。
來源:譯林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2021/3/3
魔幻之外 拉美的現實主義面孔
巴斯克斯相信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里最不有趣的部分,并建議把《百年孤獨》當作“歪曲版的哥倫比亞歷史”來讀。他說,“我想忘掉這種荒謬的言論,把拉丁美洲說成是一個魔幻或超現實的大陸。在我的小說中,有一個不成比例的現實,但其中不成比例的是我們歷史和政治中的暴力和殘酷?!?
來源:北京晚報|把噗2021/03/02
追尋18世紀圖書銷售員的足跡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以圖書銷售代表法瓦爾熱1778年的環法之旅為敘述脈絡,通過行程路線和各個地點涉及事務,復原了從印刷、運輸到銷售、結算的各個出版環節。
來源:北京晚報|文景 2021/3/1
約翰·契弗《歡迎來到彈園村》:病理診療與家庭紀事
《歡迎來到彈園村》也許是約翰·契弗頗為怪異、“難以理喻”的作品。但正如《紐約時報》所言:也是“契弗最深厚、最有挑戰性的一本書?!边@句評價沒有假謙虛、裝客套,它用了最高級形容,并沒有加上“之一”。
來源:文藝報|俞耕耘 2021/2/26
《力量》:乾坤翻轉背后的不變權力
枝杈繁茂的大樹,支流眾多的江河,還有閃電,是《力量》描繪的力量與權力的樣貌。權力由每個人的一片葉,一滴水,一束微弱的電光匯集而成。人類塑造了力量,但更多的時候,是力量塑造人。
來源:澎湃新聞|徐棲 2021/2/24
亞森·羅平的誕生與在中國的傳播
作為偵探文學界的著名角色,亞森·羅平是如何在法國誕生的?他在傳播到中國后又經歷了怎樣的解讀與接受?本文將一窺紳士怪盜的有趣歷史。
來源:澎湃新聞|劉捷希2021/2/23
克魯迪·玖洛與《太陽花》:不負傳奇不負詩
《太陽花》成為克魯迪創作思想和藝術的注腳。這部在文學史上不能算作是克魯迪代表作的小說,卻透露出作者幾乎全部的文學觀念和創作熱情,如作者的生命一般具有傳奇色彩。
來源:文藝報|符曉 2021/2/19
連晗生:重新成為一個孩子
洛威爾稱賈雷爾為“他一代人最令人心碎的英語詩人”,包含著他對好友詩歌道路的“中斷”的最悲痛的心情,在他情真意切的悼文中,在他之前評論賈雷爾的書評中,都將賈雷爾看作他們那一代人中重要的詩人(盡管在私下書信中又有抱怨)。
來源:“思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連晗生 2021/2/14
保羅·索魯:第三只眼看中國
與目的性頗強的探險家不同的是,旅行文學家保羅·索魯從不刻意挑戰極限,而是以乘坐火車的方式周游世界。這既能讓他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不同的文化,同時也可以同行者的身份深入其中。
來源:北京日報|馮新平 2021/2/09
托馬斯·曼《海因里希殿下》: 浪漫與現實的雙重變奏
如果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還帶有明顯的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特征,那么托馬斯·曼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海因里希殿下》則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是其獨特現實主義風格的轉型之作。
來源:文藝報|黃蘭花 2021/2/8
《棄貓》藏著村上春樹 最沉重的兩件心事
當時代的灰無差別地落在每個人的頭上,大多數時候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接住如山的悲喜,然后等待生命吹出的緩緩的暖風吹進心里,等待內心花費漫長的時間與遺憾和解。
來源:北京青年報|燁伊 2021/2/5
《基督山伯爵》的戲劇闡釋與詰問
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小說《基督山伯爵》講述了一個關于背叛、誣陷和復仇的故事。這部關于信仰、愛情和救贖的小說,更是一部關于人如何獲得解脫,走向自由和希望彼岸的文學作品,其闡釋的可能性取決于闡釋者的解讀和立場。
原著與改編,別樣的命運與共
小說與影視劇的互動是大勢所趨,人們對此也習以為常、習焉不察。但兩者之間的互動仍有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亦有值得復盤反思的地方。
這一次,他是作家河正宇
人類,畢竟是群體生活的生物。表演,終究要與觀眾發生真正的交流,而非沉溺于演員自造的情緒,才有意義。
阿加莎作品的影視改編之路
一位作家的偉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她的書成為全球僅次于《圣經》和莎士比亞作品的暢銷書;開創了本類型創作的某些流派;擁有后人無數致敬作品,一個個創舉性的詭計不斷被重新上演……
《小婦人》:女性的天路歷程
《小婦人》也永遠是美國的道德預言。奧爾柯特的父母都是廢奴主義者丶女權主義者和超驗主義者,母親更是美國第一批專業社工。這也是為何在強烈的宗教色彩之外,《小婦人》花了很長的篇幅描繪訪問、資助和服務窮苦鄰里和同胞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