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科學家精神 唱響科學家歌曲
11月2日,由中國科普作協主辦,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新媒體中心協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唱響科學家歌曲”主題沙龍在京舉辦。
-
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立
中心的未來工作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針對科幻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展開深度調查研究,形成政策建議報告。二是廣泛團結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制定規范和標準,發布行業報告。三是推動科幻的國際交流。力爭在政策咨詢、產業拓展及國際交流等方面成為科幻研究高地。
ZUO JIA YIN XIANG
01吳巖:科幻理論的中國時間
托馬斯·D·克拉里森獎(Thomas D. Clareson Award),主要嘉獎每一年度在科幻教學、編輯、出版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2020年獲得該獎項的是中國科幻研究學者吳巖。
02項陽:科幻是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通道
作者和讀者對同一個作品有不同理解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對一個作品的理解,最終都要落回個人真實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上。作者沒必要公開對作品進行解讀,作品一旦完成面世,她就已經切斷了和作者之間的臍帶獨立了,解讀的權力,應該交予讀者。
03阿西莫夫:把科普寫成藝術
今年是阿西莫夫誕辰100周年。這位傳奇式人物對中國科普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值得我們緬懷和紀念,在科普創作上更是樹立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了不起的標桿。
創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戰下
曾經我們習慣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擔心將來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就選擇更有創造性或者獨創性的工作吧!現在看來,人工智能已經不甘于被關在“創造性”的門外了。
來源:人民日報 | 胡妍妍2020/11/16
鐘天意:科幻小說能突破“新傷痕時代”嗎?
即使能夠有效地書寫中國問題,但對于“中國科幻”的成立來說,這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愛”并不是一個有效的中國式答案。在更多時候,相對于其療愈效果,它帶來的是委曲求全式的妥協。
來源:山西文學 | 鐘天意2020/10/30
《阿基拉》:救贖與毀滅的雙重主題變奏
在文明進程中,大友克洋幻化出難以捉摸且極具破壞性的神秘力量“阿基拉”來發出警醒——人類通過科技等種種手段獲得的力量,不僅可以毀滅彼此,也有可能孕育著重生的希望。
來源:光明網 | 王蜀玉2020/10/22
《信條》:時間的玩味,依然是諾蘭不變的執著
且放下“看懂”和“沒看懂”的糾結,回溯諾蘭的創作軌跡不難發現,時間的玩味一直是諾蘭嗜血如命的執迷。
來源:貴陽日報 | 曾念群2020/10/09
觀眾有了,作品在哪?
科幻片的制作者們,觀眾已經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來源:新民晚報 | 任湘怡2020/09/07
今年科幻讀者票選的獲獎小說,都在關注現實問題
與去年的引力獎作品相比,今年的作品,明顯從“重視奇觀和設定”,向著“重視社會現實問題和關懷”的方向發展。
來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 | 宇鐳2020/08/06
《地球紀元》:用科幻構建詩意時空
讀《地球紀元》就像是提前翻閱了一部人類未來可能會譜寫的歷史。它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充滿詩意美的時空,在這個時空里,我們這一代早已不復存在,但人類依舊向前邁進著。
來源:文藝報 | 胡維佳2020/07/22
當“機器人三定律”迫近現實
上世紀40年代開啟的人機關系之思,在翌平的作品中以新穎的機器人角色設定與更加趨近可能的科幻假想再度展開。
來源:文藝報 | 崔昕平2020/07/10
顧適《賭腦》:從規則中突圍的小說
而當今日的類型小說不斷被電視、電影和游戲的創作方式沖擊,可以不再局限于“小說”的體裁之后,踏出“城門”的小說又會向何處去?——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來源:“中華文學選刊”微信公眾號 | 李廣益等2020/07/02
文科生如何從事科幻研究
對于科幻這樣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來說,除了一般研究者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更重要的是要有野心、有饑餓感,否則便會淪為平庸。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劉健2020/06/23
“科幻中國”:一場異彩紛呈的科幻盛宴
無論孩子們喜歡輕松幽默的文風,還是鐘情于邏輯推理的玄妙,抑或是偏愛古典文學的雅致,都可以在這套叢書里盡情享受閱讀的樂趣。
來源:文藝報 | 李英2020/05/13
《頭號玩家》的敘事策略與啟發意義
2018年上映的電影《頭號玩家》預言式地描繪了一個未來游戲世界,并對虛擬娛樂和社交進行了反思,以強調現實社會的本位,頗具啟發意義。
來源:光明網 | 何源堃2020/05/08
《隱形人》的三重批判:科技?媒介?人性
從敘事模式看,影片與其他以復仇為主題的作品并無太大區別,甚至顯得俗套,但通過對該片的分析解讀,會發現其中隱含了多向度的文化批判,至少包含了科技、媒介、人性三個方面。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張義文2020/04/28
汪國真和他的跨界思維
5年前的4月26日,集詩、書、畫、音樂家于一身的藝壇巨子汪國真驟然離世,從詩壇飛向了天國。他一生的傳奇經歷,以及他的勤奮、執著和獨具一格的跨界思維,無不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陳芳烈2020/04/27
科普創作經驗談:技巧、原則與懷疑精神
越是通俗流暢,越是輕松活潑,正確性就可能喪失得越多,所以下筆時必須拿捏一個分寸,不能通俗過了頭。至于分寸到底在哪里,則是我自己仍在探究的一個問題。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葉李華2020/04/03
2019年中國科幻圖書盤點:全面勃發,多元綻放
2019年的中國科幻圖書市場在作品數量與總體產值上依然保持了勃發的狀態,并且在圖書類型上保持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在市場導向與作者的不斷探索下,每種類型內部逐漸顯現一定的規律性特征。
來源:“中國圖書評論”微信公眾號 | 肖漢2020/03/30
三維動畫:“再造”一個新世界
在信息時代,人類面臨著一次信息獲取方式的“進化”,以匹配光速傳播的互聯網信息,虛擬現實將與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圖像可視化等技術一起,促進人類溝通方式的改進。
來源:文匯報 | 沈湫莎2020/03/27
《記憶偏離》:現實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點
小說中處處密集體現出的社會活動細節,尤其可令讀者感到滿足……有些細節方面甚至可說是一種變相的“預言”……
來源:“星云科幻評論”微信公眾號 | 麻辣豆腐w20052020/03/25
機器人的誕生與人的神化
隨著科技與科幻文學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羅素姆萬能機器人》這部科幻倫理劇不僅沒有因此而過時,還為現代科技發展提供了倫理價值導向。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林歆2020/11/25融媒體時代,如何打造科普“爆款”
什么是科普“爆款”?2019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隨手為女兒畫的幾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繪無疑可以歸入此列。短短幾天,幾幅手繪就獲得了1億多的閱讀量,登上微博熱搜。
來源:中國科學報 | 馮麗妃2020/10/30心智游戲電影:電影工業新配方?
諾蘭的探索也說明,一些有探索精神的獨立電影的存在完全可以作為商業電影的助推器,是應該受到電影工業重視的內容。
來源:文匯報 | 桂琳2020/09/16科幻小說敘事關鍵詞
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說敘事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其“思想實驗”特性,即通過前文中所提到的一個SF縮寫中的一個詞語“Speculative”(推測性)來體現。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郭琦2020/08/25